残雪
《罗密欧与朱丽叶》
《莎士比亚全集》莎士比亚著朱生豪译
译林出版社1999年3月版
用今天的人们的眼光来看,这个故事似乎有点不可思议。在这个凄婉的爱情剧中,无论是恋人间火热的表白,还是为了爱的抗争,都同死亡分不开。更奇怪的是,这死亡正是两位恋人共同追求的东西——以死来表明心迹。毫无疑问,这种高纯度的爱情是诗人心中的理想。
刚烈的少女朱丽叶初见罗密欧就说出这种令人震惊的表白:“要是他已经结过婚,那么坟墓便是我的婚床。”而痴情的罗密欧听到爱人的死讯后心中便只有一个念头:速死在爱人的身旁。只有最最高贵的个性,最最热烈的诗意的心灵,才能诞生这样的形象。罗密欧和朱丽叶都是属于天堂的人,这个世界不适合他们,他们至死追求,做了叛逆的冤魂。但说到底,天堂不正是属于像他们这样的世俗生活的叛逆者的吗?
《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
《莎士比亚全集》莎士比亚著朱生豪译
译林出版社1999年3月版
被安东尼称之为“古老的尼罗河畔的花蛇”的埃及女王,在这个五幕剧中,将那种令人神往的野性的魅力,做出了前所未有的展示。在女王艳丽的光照之下,文明的旗帜是那样的萎靡不振,这种情形使人不止一次地怀疑起文明的意义的所在来。
埃及明媚的阳光里出生的克莉奥佩特拉,一生都是为爱情而活。她的妖媚,她的热烈,她的无穷无尽的精力,令一切文明社会里的淑女黯然失色,变成了木偶。女王不受文明道德观念的约束,她的心就是她的通行证,而这颗纯真的心里,对爱情有着超出常人的贪婪与执着。罗马三雄之一的安东尼,就是同这样一个异类女人坠入了情网,之后他身上发生的变化是耐人寻味的,潜台词不断暗示他的人格的分裂。
阎连科
《星·雪·火》
[美]约翰·海恩斯著
海南出版社2000年出版
社会变得越来越繁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复杂,许多时候,许多人都渴望自己能获得一种逃离——《星·雪·火》正是这样一本可供许多人逃离进去休憩的随笔。作者约翰·海恩斯的15万字、18篇“森林生活日记”似的随笔,是大大小小的18块远离人类社会喧嚣的远古的净土,那里的森林、河流、花草、云朵、冰雪、月光、暖土和随着季节出没、生息的野兽,无不浸透着现代社会的人们生存中所极度匮乏的心灵的氧气。原野上古朴的风,雪地上不断出现的兽痕,狩猎劳累后用柴架起的做饭煮肉的灶台,还有在冰雪中储存粮、肉的方式,及在雪地、草地上与狗同道旅行间的睡觉和苏醒,完全是我们人类最美的生活方式,最简单的生存之道,然而,现在却成了我们梦中的天堂园地,成了我们人类生活经验的遥远记忆。正因为这样,《星·雪·火》才成为了大自然随笔的经典之作,才有了她可能是亘古的生命和价值。可惜的是,这位美国作家海恩斯可以到远离人类文明的冰雪旷野中度过25年的狩猎生活,以他质朴、优美的文笔记录其心灵与大自然的沟通、交流与感受,而我们,能吗?
杨念群
《社会如何记忆》
保罗·康纳顿著纳日毕力戈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把“社会”与“记忆”挂起钩来,猛一看有点像病句,我们已经习惯把记忆理解成个人的所思所想,仿佛过去回忆的往事都是真实的。可这位作者书中所说却大扫人的兴致,他居然说“记忆”是最不可靠的东西,“记忆”既可以被有意删除,又可故意保留,比如某种仪式,某种节庆,都可能是一场有组织的使现存秩序合法化的阴谋,然后再不露痕迹地贴上代表每个人声音的标签。而且“记忆”如瘟疫一样可以传播,然后像筛子一样修正个体的感觉,不经过滤每个人休想完整地表达自己。这逻辑听起来真是悲观得可怕。
不过细想一下,这话真是有些道理。看看周围,有多少人正误以为自己日常所思就是纯个人的东西,俗的如祭关公、说诸葛、夸岳飞,那些记忆神话不断塑造着我们的民族和国家认同观;雅的如炎黄起源、华夏一体、东亚复兴论,“中国中心”的乐观自豪感日渐升温。由此可知,无论雅俗,背后的“集体记忆”之手其实都在揉搓着我们的个体感觉,它营造了一个大家都可接受的想象图景,于是人们都欢呼了起来,痛苦就这样被过滤掉了,一波一波地为快乐所取代。看完这书,再回忆些什么,你可能就会明白,原来人真那么容易上当。
贺绍俊
《幕前幕后》孙浩著
作家出版社2000年12月出版
最近描写反腐败和官场斗争的小说特别多,市场似乎也看好。有人对这类小说嗤之以鼻,以为这是投其现实所好,不会是真正的文学。大概因为中国近百年来的政治对文学的伤害,造成了今天对现实的文学恐惧,以为只要是过于亲近现实的作家,就是媚俗的作家。这其实是一种偏见,以至我们会放弃一次难得的文学机遇。正像19世纪的资本主义引起的社会大变革,造就了批判现实主义的辉煌一样。当代中国的这场伟大的经济变革演绎出生动的现实,为今天的巴尔扎克的出场做好了充分的铺垫。当然,直到目前,还没有一部令人彻底服膺的反映现实尖锐冲突的小说,但这并不说明文学亲近现实的过错,我以为应该把这一切都看成是在铺垫的过程之中。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就应该特别关注这类小说中透出的新的因素。《幕前幕后》就是一部这类值得引起关注的小说。它打破了以往反腐败小说难以避免的一些情节模式,体现出作者观照现实的独特视角。主人公李子民是某市市长,在一次换届选举中,他因副市长暗中舞弊而落选。一般的反腐小说接下来便是围绕两人的冲突展开情节,进行好人与坏人、正义与邪恶的宣喻。但这部小说没有陷入这种现成的套路,而是写李子民自愿留在本市,当一名顾问,协助新当选的市长开展工作。他们两人不仅没有直接的矛盾冲突,而且看上去还配合得很好。这种故事让我感到耳目一新,它揭示出生活更隐蔽的内涵:权力在合理化的体制下是怎样催化了私欲的膨胀的,而李子民作为一名典型的忠诚于党的事业的干部,又是如何在特定的体制下成为一名悲剧性人物的。
孟繁华
《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赵园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
这是一部清理和论述明清转折时期的思想史著作。不同的是,作者诉诸于大量的边缘性材料,将士阶层在转折时期的思想、心态和精神状况作了细致的清理和分析。上编专述“士人话题”,揭示了隐含于“言论”背后的时代氛围和特殊的时代环境,士阶层对“话题”的提出和关切,表达了他们的思想方式和情感方式。下编致力“遗民研究”,但仍是上编的接续——由里及表,从内在的焦虑到外在的世风,完整地实现了这个阶层的形象自塑。
作者是著名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家,但转入明清思想史研究之后,仍可隐约感到《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与《艰难的选择》的内在关联。事实上,无论时代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作为母体的思想文化传统仍或隐或显地延续或再生。书中结构起来的历史已是遥远的过去,但在今天——又一个转折时代已然来临的时候,我们似乎仍可发现历史的相似性,“躁竞”的心态或对中山装的固执,就是今天的“士”或“遗民”阶层的表意性写照。因此,在我看来,这部“关己”的思想史著作,不仅是对她所熟悉的一个阶层的理解或批判,更重要的,也许是她对那个已逝的过去——明清之际士阶层丰富人性的悠长慨叹。
吴福辉
《苦闷的灵魂——曹禺访谈录》
田本相刘一军编著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与晚年的文学大师促膝谈心,你能感受到他叙述自己一生成功和不成功的坦然心境。他或许还有保留,要将那些角角落落的、隐隐约约的,感情的和纯私人性质的东西带到天国去。没有办法,那是他的权利。不过曹禺于20年间所作的这些接触灵魂的对话,毕竟是吐尽他最后的心血,留给后人的绝“谈”。是不能再生了的心灵史。
全书分曹禺访谈录、曹禺亲朋访谈录、曹禺致田本相书信三部分。后两个部分可引证、补充前面的曹禺谈话。一般读者的兴奋点会集中在他的传记材料上,研究者肯定对他每部杰作的成因、人物的现实模特儿等饶有兴趣。其实两者相通。生母生下他三天撒手而去,造成他内在的孤单寂寞,当然会对他投入生命的全部剧作发生影响。我们知道了他熟悉京戏,会唱京戏,才更明白何以他23岁写《雷雨》台词就能那样驾轻就熟地把握住汉语节奏的轻重和韵律。他本人是由看戏到演剧到读剧到写剧,经历了如此的训练才写出不朽作品的(演剧一直演到1942年扮《安魂曲》里的莫扎特才罢休)。所以他说,自身没有比较深厚的艺术传统熏陶,是啃不动话剧这块“洋骨头”的。还有一个中心话题,就是四、五十年里他为何像是江郎才尽了?他正面总结了教训:因为我们给社会问题剧留出了太狭窄的路,我们的现实主义变成了实用主义。而他个人呢,竟天真到、软弱到做不了自己的主。这是早在1980年说的话。但一切已经铸成。他引用“王佐断臂”的故事告诉人们,生活中往往是:“人明白了,也晚了”。至此,我们对书题中的“苦闷”两字才似乎有所领悟。但愿大师的“苦闷”是一笔稀有的精神遗产。
李洱
《看来看去或秘密交流》李敬泽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
书中所收录的文章,在最初发表时我已读过多篇。读李敬泽的随笔,不需要正襟危坐,不需要点灯熬油。他并不急着告诉你,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他不宣布真理,虽然他谈论的是历史。这很重要,或者说,我认为很重要。他只是告诉你,历史上有这么一回事,有史为证。这是怎么一回事呢?通常是历史上的细节,比如沉香的来历,比如玫瑰传奇,比如一个叫乔治的人怎样带着他超大容量的胃东奔西逃。他的描叙、他的煞有介事的考证,都很有趣。有趣是文章的第一要义,就像准确是作家的第一美德。谁又能忍受无趣的世界?
李敬泽是引文爱好者。许多时候,世界的存在对我们来说是文本的存在,引文之中,括号内外,可能就是文人存在的疆域。但对写作者来说,与其说引文式写作是博览群书者性情的流露,不如说是一个清醒者对某种文化现实的警觉:他的困难,他的绝望,他的希冀。李敬泽没有被这些引文淹没,他先是在各个引文的片断上稍作逗留,然后是轻快地一跃而过。逗留之时,他的目光带有刁钻的分析性,他弯腰拂去某个词语表面上的尘埃,使它古旧的色泽能够显示出来。而跳跃之时,他的面容满是笑意,有如迅捷地躲开了捕快的陷阱。他在叙述上的牵针引线,使人联想到他既是那个顺手牵羊者,又是那个亡羊补牢者,还是那个豁然而解之后拎刀四顾的庖丁。李敬泽的选题,也与他的写作风格有着一致性,他笔下的玫瑰传奇、利玛窦时钟、三寸金莲等等,既有着文化的古老基因,又与我们当今的语境若即若离,这既给他的闪跃腾挪提供了有利空间,也使读者可以从未来经由现在反观过去。
郗润昌
《中国问题报告——新世纪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
金鑫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1月版
对于中国在新世纪究竟将面临哪些挑战,国人都十分关心。由金鑫所撰著的《中国问题报告——新世纪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一书,对新世纪中国在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军队建设、领土完整、文化繁荣、信息安全和生态环境等方面正在或将要面临的种种挑战进行了全景式扫描透析。这是国内第一部从国家综合安全的高度,全面论述新世纪中国面临各种挑战的力作。
该书共分七大部分,作者在掌握大量权威的历史和现实资料的基础上,从政治、国土、军事、经济、信息、文化、生态等七个方面对中国在新世纪面临的挑战逐一进行客观而有理性的爬剔梳理。该书视野开阔,详细探讨了反腐败、预防邪教泛滥、开发海洋资源、经济全球化利弊、中国加入WTO的影响、美国研发战区导弹系统意图、粮食危机、财政安全、金融恐怖主义、豆腐渣工程、重复建设、人才流失、西方文化渗透、网络殖民主义、水资源冲突、生物多样性,城市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广大民众关注的焦点性问题。